Saint-Saens: Introduction and Rondo Capriccioso

Saint-Saens: Introduction and Rondo Capriccioso 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 法国作曲家圣桑出生于巴黎。两岁半时,他的姨妈就教他弹钢琴,3岁时谱写了他第一首作品,7岁时演奏钢琴吸引听众,因而被认为可以与莫札特比肩的音乐神童。圣桑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遍及各种音乐形式,数量颇丰。他同时也是一位很有造诣的钢琴和管风琴演奏家,10岁时就开始举办独奏音乐会。据说他的手指很长,可以毫不费力地在键盘上演奏很困难的音乐,当时的报上有一幅漫画,把他的两手画成两只飞舞着触手的章鱼,把钢琴键盘完全罩住。这首为小提琴与乐队创作的作品《引子与回旋随想曲》(Introduction and Rondo Capriccioso)创作于1863年,这部小提琴作品线条通大流畅,层次明确清晰,布局匀称协调,给人以某种雕塑艺术的美感。圣桑为将这部作品题献给当时西班牙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萨拉萨蒂,在创作时曾详尽地研究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从而在作品中,充分地发挥了小提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由萨拉萨蒂首演以后,很快成为风行一时的流行曲目,与萨拉萨蒂自己写的《流浪者之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自19世纪至今的小提琴演奏名家都把这首曲子列入自己的保留曲目,录制出版的唱片也难以统计齐全。音乐分为引子与回旋曲两大部分:引子 具有西班牙民间舞曲的特征。在弦乐和弦伴奏的背景上,小提琴奏起哈巴涅拉舞曲型的旋律。它大幅度地流动着,给人以强烈的跌宕起伏之感。这里,不时可以听到类似吉卜赛音乐的琶音、即兴装饰乐句。回旋曲 的主题是在行进步伐的伴奏音型上展开的。一连串切分节奏的半音下行,谐谑生动而富于情趣。回旋曲有三个插部,由三首风格不同的舞曲构成,情绪上均与回旋曲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个插部尤为精彩,伴奏声部是强烈而富于弹性的西班牙舞曲节奏,而飘浮在上面的小提琴曲却悠长舒展,旋律缓缓地下行流动着,并降低了六级音,抒情中略带伤感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个音乐在小提琴飞快的音阶及琶音流动音型中结束。这首乐曲感情奔放,情绪大起大落,很能触动人心。音乐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热烈狂放的阳刚之气与苍郁忧伤的悲凉情绪交织在一起,浪漫主义特征十分明显。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民族风格的音乐,不仅是本民族的特色,异国情调也很受关注,因为异国情调无疑可以为音乐增添浪漫色彩,尤其是民族性格突出的国度,如西班牙和意大利,就很受音乐家的钟爱,很多浪漫派音乐家以这两民族为题材创作。西班牙地理位置上与法国紧邻,两国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西班牙音乐鲜明的性格特点很吸引法国音乐家,有许多法国作曲家写西班牙风格的音乐,最著名的有比才的歌剧《卡门》、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夏布里埃的《西班牙狂想曲》、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圣•桑的这首《引子与回旋随想曲》虽没有在标题上注明,风格与内容也明确无误是西班牙的。随想曲早期是指形式自由的复调音乐,也泛指轻快的快速度乐曲。巴罗克时期器乐演奏形式趋于复杂以后,随想曲用来指乐曲里的华彩乐段。在浪漫主义时期,随想曲被解释为活泼自由随表演者想象的音乐,因而具有意外而独特的效果。18 世纪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大师洛卡台里为了小提琴写过24首随想曲,用以演示小提琴技巧,这个做法成了一代风气之先,19世纪的演奏家和作曲家纷纷效法,写了许多技巧性随想曲,其中堪称经典的,是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是小提琴音乐里的一首名曲,有幸接受这首曲子的西班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是19世纪晚期炫技派提琴家,与维尼亚夫斯基同领风骚,他以神奇的小提琴技巧赢得欧洲大众的倾倒,作曲家们把作品题献给他,希望通过他的演奏使作品获得成功。题献给萨拉萨蒂的名曲有圣•桑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和《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布鲁赫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和《苏格兰幻想曲》、维尼亚夫斯基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名师奥尔并不赞成炫技派的演奏风格,但是他也慷慨地说:“以精彩的表演使公众理解布鲁赫、拉罗和圣•桑这几首杰作的真正价值,是萨拉萨蒂演奏活动的最大功劳。”看来,西方音乐界流行的一个说法——“名曲背后必有名演奏家”的确如此。 Review 有感《引子与回旋随想曲》 泰戈尔说:“你看不到你自己,你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影子。”“那些把灯背在背上的,把他们的影子投到了自己面前。”圣桑就像这样的一个智者,他无心倾诉,却能够在聆听者的心中投下他的影子。弓与弦恰倒好处地融于一体,一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应声而落。我清楚地感觉到那些音符在圣桑特殊的排序和节奏下次第走入我的心中,即使在熟睡的状态下,听到哪怕只有一个音符,意识也会很快地苏醒。这部作品采用“引子+回旋曲式”结构,回旋部分主题A和插部依“ABACDACEBA”的次序穿插,主题A强烈而鲜明,经过反复出现而最终走向高潮。取名为“随想曲”,意为作者凭幻想而创作,性格活泼、形式自由,很大程度上具有即兴的意味。整支曲子荡漾着两种情绪,犹豫而苍凉和光彩照人时时交织在一起,在不同的乐段交互浮现,左右着听者的心情,热情与忧伤并存,抒情与叹息同在。圣桑将一对矛盾一一融在他的音乐中,非但不影响曲风的和谐性,反而使其相得益彰,凸现出圣桑独特的风格并略带一点人生观在里面。在弦乐器连续低音的衬托下,独奏小提琴缓慢地奏出“引子”部分的主旋律,优美雅致,又带有忧郁的色彩。它让我想到深夜巷子里孤独的流浪人独行,昏黄的路灯把他的影子投在石板路上。他必定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必然是感到了孤独,饱经风霜的心还有柔软的部分,这才有那饱蘸忧伤的旋律。或许他还是乐观的,或许是他的不愿追溯,小提琴在将那忧伤的语句演绎了两遍之后,便用两串快速而跳动的音符将种种忧伤带过,并引至主题。主题A已经出现,那个行走的影子荡然消散,在乐队给出的清晰的节奏中,独奏小提琴奏出强烈的颤音,引子的尾部给出了足够的暗示,每听至此仍不免为之一动。它像沉思之后的猛醒,又带有某种偏执。它是丰富的,它让不同的影像和不同的情绪叠加;它又是极富特点和形象鲜明的,一经入耳,永难忘却。插部B由主题A平缓过渡。此插部共出现两次,比较短小却比较重要,它与主题有明显对比。它是由全曲中最为轻快、最为愉悦的一段,略有些俏皮、乐队的气氛也不在那么严肃拘禁。短暂的插部B是有色彩的,它是那种明亮的金黄色,透露着阳光的信息,让人想起大片大片的向日葵。气氛重新聚拢,回到主题A。A之后在鼓声强烈的节奏中转向插部C,这段乐曲恢弘而壮阔,稳重而成熟。行至插部D,悠扬的琴声让我形成些许憧憬,和浅浅的满足感,却在将有释怀之时感到一点预兆——再次到来的A略失从容,甚至夹杂一丝来自对暴风雨的惶恐。重而强烈的鼓点砸下来,C、E接连铺开,平和稳定,直到熟悉而明亮的B第二次出现,用我说不清是热情还是急躁的情绪鼓动着,推波助澜,步步逼近,最后一次再现的主题终于从低沉的背景音中浮现,而对奏小提琴快速而华丽的演奏将全曲推向高潮,小提琴的风华和洋溢的热情如华锦般徐徐展开,露其面目而光彩夺目、熠熠生辉。19世纪产生了两位伟大的小提琴家,像两座巨峰耸立在这个世纪的首位两端。前者是意大利的帕格尼尼,后者是西班牙的萨拉萨特。圣桑的这首曲子便是写给萨拉萨特的。创作此曲的第三年首次公演,由圣桑亲自指挥,萨拉萨特独奏,双美同献时间传为佳话。萨拉萨特由衷地赞美了圣桑的才华。这首曲子应该是承袭了萨拉萨特《流浪者之歌》的西班牙风格而作,二者并称是当时小提琴两大杰作。圣桑始终没有告诉我们他在表现什么,或者说什么都没有试图去表现而仅仅只是一段随想或者一声叹息;我也没有根据他的生平去索隐什么,只是在很客观的听,却不妨碍我主观地想。一千个人的耳朵里也会有一千个圣桑。也如同他自己的话语那样,“音乐始于词尽之处。”圣桑最好的语言,就是音乐本身吧。十分钟过去了,曲终。但那荡漾着忧愁的音符,那强烈鲜明而奇特的主题旋律,那饱满明亮如葵的金黄音色,那千变万化而光彩无限的乐章,都在一片绚烂中久久绕梁。 Camille Saint-Saëns Born October 9, 1835, Paris, France. Died December 16, 1921, Algiers, Algeria. Introduction and Rondo capriccioso, Op. 28 Saint-Saëns composed this work in 1863. has continued to be one of Saint-Saëns’s most popular compositions. The score calls for solo […]

美国小提琴曲《班卓琴和小提琴》的赏析与演奏

一首美国风的小提琴曲 《班卓琴和小提琴》是美国小提琴家、作曲家威廉・克罗尔(William Kroll)于1945年创作的一首由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有着传统美国民间小提琴演奏风格,散发着浓郁美国乡村音乐气息的优秀作品。乐曲情绪热烈奔放,节奏生动活泼,旋律抒情流畅,感情质朴单纯,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具有代表性的美国音乐风格的小提琴曲。作品写成之后,经克罗尔本人和另外两位二十世纪小提琴大师海菲兹(Heifetz)和克莱斯勒(Kreisler)的演奏,很快闻名遐迩,流传开来,成为一首深受广大听众和小提琴演奏者喜爱的小提琴曲。在世界小提琴音乐宝库中,欧洲古典作曲家的作品在数量上无疑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欧洲大师们的经典作品,不仅是音乐会的主角,而且还是音乐学院小提琴演奏专业的教材。因此,人们对欧洲的传统小提琴作品大都已经耳熟能详。对于听贯了欧洲古典风格小提琴作品的听众来说,克罗尔的《班卓琴和小提琴》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她以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华丽的演奏技巧在赢得了人们喜爱的同时,也成为了一首音乐会久演不衰的保留曲目,为世界小提琴音乐宝库平添了一首精品。从音乐学的角度来看,这首无论在艺术性还是在技巧性上都毫不逊色于欧洲传统小提琴曲而在音乐风格上又别具一格的美国小提琴曲就更显弥足珍贵。因为在世界小提琴音乐宝库中,美国音乐风格的小提琴曲实在太少了。正因为这样,这首作品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随着此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曲作者威廉・克罗尔的名字也因这首脍炙人口的乐曲而载入了小提琴作品的史册。 作曲家介绍 威廉・克罗尔是美国著名的小提琴家、室内乐演奏家、作曲家和教师。1901年1月30日生于纽约市,1980年3月10日卒于波士顿。10岁开始学习小提琴,老师是亨利・马托(Henri Marteau)。四年之后,便在纽约成功地举行了首演。16岁进入纽约音乐艺术学院(Institute of Musical Art, New York)跟随小提琴家富兰兹・克莱塞(Franz Kneisel)继续学习小提琴,同时向音乐理论家皮・葛茨休斯(P. Goetschius)学习音乐理论。1922年完成学业后,便以小提琴独奏家和室内乐演奏家的身份在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和欧洲巡演。1922年至1929年间为爱尔舒科三重奏团(Elshuco Trio)成员;1936年至1944年任库利奇四重奏团(Coolidge Quartet)第一小提琴手。1942年荣获库利奇奖章,以表彰他在室内乐方面的突出贡献。1944年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四重奏团――克罗尔四重奏团(Kroll Quartet)。该四重奏团活跃在音乐舞台上达二十五年之久。克罗尔的演奏既充满活力,又不失典雅。除演奏外,克罗尔在教学和创作方面同样成就卓著。他执教过的大学除了自己的母校纽约音乐艺术学院外,还有纽约曼尼斯学院(Mannes College, New York)、皮博迪音乐学院(Peabody Conservatory)、克利夫兰学院(Cleveland Institute)、纽约昆士学院(Queens College, New York)等。出版的作品有弦乐四重奏、小型管弦乐队和小提琴独奏作品。《班卓琴和小提琴》无疑是克罗尔最具影响的作品。 曲名和曲名中的乐器 这首乐曲的标题很独特,是以两件乐器的名字作为标题的。这种简单直接地用乐器名作为乐曲的标题而并非根据乐曲内容和情绪来定标题的情况在标题音乐中并不多见,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个介于“标题”和“无标题”之间的标题。因为它既不同于根据乐曲的思想内容来定标题的真正意义上的标题音乐的标题,也不同于采用乐曲的调性、曲式或速度等名称来命名的无标题音乐的“标题”。在曲名分类上,可以说是一个“中性”标题,正是基于这一原因,这个标题就显得尤为新颖别致,朴实率真,独具审美内涵,令人过目不忘。标题里的两件乐器都是美国非常流行且独具特色的民间乐器,一件是班卓琴,另一件是民间演奏风格的小提琴。在学习演奏这首作品时,有必要先对这两件乐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对准确理解和把握乐曲的演奏风格有着指导意义。班卓琴(Banjo)是一种类似吉他的弹拨乐器,外型有点象中国的阮,但颈部要比阮长出许多。用弦少则四根,多则九根。中文有几种不同的译名,除“班卓琴”外,有的译作“班究琴”,有的译作“斑鸠琴”等。也有叫“五弦琴”的,因为班卓琴通常用的是五根弦。班卓琴多用于爵士乐队和给舞蹈伴奏的乐队中,其主要乐队功能是弹奏一连串的和弦以表明乐曲的基本节奏律动,使之更加鲜明生动。如《班卓琴和小提琴》中小提琴多次以拨奏方式演奏的一连串的双音分解和弦就是模仿班卓琴的演奏效果。小提琴在中文里只有一个名字,而在英文中有两个名字,一个是violin,另一个是fiddle。这两个字译成中文都是小提琴,没有任何区别,但在英语中这两个字的含义是有区别的,这一区别就在音乐风格上。violin指古典演奏风格的小提琴;fiddle则指民间演奏风格或者乡村演奏风格的小提琴。尽管在乐器构造上,二者是完全一样的乐器。《班卓琴和小提琴》这首乐曲的英文原名是《Banjo and Fiddle》,了解了以上背景之后,从原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里的小提琴指的是民间演奏风格的小提琴,而不是古典演奏风格的小提琴。虽然该曲并非纯粹地道的乡村音乐,然而从作曲家在标题中选用了fiddle这个字而没有用violin这个字来看,作曲家对于这首乐曲的风格取向是很明确的,这一点在学习和演奏这首作品时应该很好地把握。 演奏要领 这首作品的风格和欧洲古典小提琴作品的风格大相径庭,因而在演奏时,演奏者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准确地把握乐曲的风格的问题。由于受到美国乡村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影响,乐曲带有明显的美国乡村音乐和流行音乐的风格和特点,甚至还有爵士乐即兴演奏风格的痕迹。这恐怕是此曲与欧洲古典小提琴作品在风格上最大的区别所在。如果说欧洲古典小提琴作品的基本风格是以“理性”、“严谨”和“深刻”为主要特征的话,那么克罗尔这首乐曲的风格则是以“奔放”、“随意”和“质朴”为特色,这一音乐风格使人联想起百老汇的音乐剧,二者的音乐风格是颇为相似的。此外,这首乐曲在演奏形式上也很有特色。虽然她是一首为钢琴和小提琴两件乐器而写的作品,但曲中多次用小提琴以拨弦奏法模仿班卓琴演奏,而且这样的模仿在曲中被安排的地方错落有致,恰到好处,仿佛班卓琴演奏一段,小提琴演奏一段,二者象是对答,又象是班卓琴在给小提琴伴奏,很有特点,音响及舞台演奏效果非常好。因此,为了使演奏生动起见,小提琴演奏者可以把这首乐曲当作是一首由钢琴、班卓琴和小提琴三件乐器来演奏的三重奏作品。这样更有助于小提琴演奏者对这首乐曲的风格和趣味的把握。在小提琴用拨弦奏法模仿班卓琴时,演奏者把自己当成是班卓琴演奏者,正在演奏班卓琴,而不是小提琴。这种角色上的转换犹如独角戏演员一个人演两个角色一样。该曲由三个自然段组成。1~72小节为第一段,A大调;73~116小节为第二段,F大调;117~190小节为第三段,A大调。第二段和第一段在情绪上形成对比,第一段活泼欢快,第二段浪漫抒情。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全曲在极活泼、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第一段是一个活泼的快板,速度很快,每分钟达168拍。对于这样的速度,演奏者(钢琴和小提琴)在开始演奏前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且要把情绪积极地调动起来,调整到和乐曲所要表现的情绪相一致的状态。从钢琴前奏第一个音开始,就要把人带入欢快活泼的气氛之中。小提琴是以拨弦奏法模仿班卓琴的演奏效果进入的。实际上,小提琴这八小节固定节奏型的双弦拨奏既可以看作是钢琴前奏的继续,也可以看作是钢琴前奏的加强,因此,要保持和钢琴一致的速度和情绪。拨弦音量不能小,不要看到乐谱上标的力度记号是mp就把音量控制得很轻,这样风格和情绪就都不对了。要把音量拨得响一些,在此基础上再做渐强和渐弱的力度变化。音乐表现上可以想象着班卓琴演奏者弹奏和弦时的样子,把演奏班卓琴时那种自然、放松的状态和粗犷、豪放的风格体现出来。技术上手指拨弦时须注意角度,拨G-D两根弦时手指不能碰到A弦,拨A-E两根弦时手指不能碰到D弦。接下来是第一段的主题。主题节奏生动,情绪欢快热烈,仿佛美国西部牛仔骑马奔驰在辽阔的牧场上的情景。演奏时,运弓动作要灵巧,右手腕要松弛。十六分音符的跳弓要清楚、均匀,发音要好,不能有噪音。渐强要做得自然、平稳。标有重音记号(>)的四个音要强调出来,在右手用加快弓速和加大弓杆压力演奏重音的同时,左手要用快速揉弦加以配合,这样奏出的重音富有弹性和活力。主题倒数第三小节升C到泛音A的滑音要做得诙谐、俏皮。31-44小节是主题的变化重复,要特别注意第34小节四个临时升音不要低。36小节第二个G到下一小节高八度的G这一弓要有力,用全弓拉,充满激情。42小节两个有延长符号的八分音符声音要饱满、浑厚,运弓也要有力度。第二段是一个速度略慢,节奏舒缓的抒情段。主题旋律甜美典雅,极富浪漫色彩,仿佛是对美好往事的回忆,把人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境界。演奏这一主题时,内心要充满温柔、感激之情。揉弦要温暖,频率要快。运弓深一些,十六分休止符的停顿要做出来,不能没有停顿,因为这里旋律的韵味正是通过十六分休止符的停顿表现出来的。80-100小节是主题的发展,也是全曲技巧难度最大的地方。这里作曲家运用了连续的三度双音、连续换弦演奏的半音下行以及六度双音、分解和弦加泛音等演奏技巧,使主题乐思不断得到强化、扩展和升华,激动的情绪一浪高过一浪。三度双音是小提琴最富浪漫气质的双音技法,用在这里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它使得主题所营造的浪漫气氛达到了顶峰。演奏三度双音时,除了基本的音准要保证外,要把三度双音丰满的音响效果和迷人的浪漫气质充分表现出来。弓要紧贴琴弦,弓杆在两根弦上的压力要平均。三度双音结束后,紧接着是弓子连续换弦演奏的半音下行模进音型,表现一种急促不安的情绪,仿佛随风飘落的秋叶。演奏时用弓不能长,右手运弓和左手连续换把的动作一定要协调,这样才能拉清楚每一个音。与此同时,力度上要做渐弱,速度上要稍加快,以造成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六度双音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双音,但对左手的技术要求却很高,原因是这八个六度双音是以分解减七和弦的形式出现的,造成有两次时间间隔很近的远距离换把,第一次是从第三把换至第七把,紧接着再从第七把换至第十把,加上这里的速度又很快,就更增大了换把的难度。对于这种快速度、远距离的连续换把,换把时左手动作决不可有丝毫的懈怠和犹豫,必须按时完成换把,以确保十六分音符的正确节奏不被破坏。在经过101-104小节的短暂过渡之后,主题再次出现,不过这次在音区上提高了一个八度,力度上也从第一次出现时的mf变成了f,从而把音乐的情绪推向了高潮。演奏时,运弓要宽广有力,揉弦要非常剧烈,这样声音才饱满、激昂,但四小节后情绪就要逐渐平静下来,并且随着旋律的下行做一个渐弱。第二段最后四小节的情绪变得略带伤感,仿佛依依惜别之情,速度的渐慢和音量的渐弱要做得极其自然,运弓要异常平稳。第三段是变化再现。变化从138小节开始,这里的“班卓琴式拨弦”中还原了升C和升F,这两个音的音准很重要,不能偏高,因为他们是为后面主题的调性变化做准备的。拨弦之后主题再次出现时是以离调的方式出现在了F大调上,旋律也有了一些变化,从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调性上的变化带来的新鲜感觉之后在156小节由F大调回到A大调时再次出现,而且这次由于同样的旋律提高了一个大三度,使音乐的情绪更加高亢激越,扣人心弦。第三段中还出现了两种新的演奏技巧,一种是人工泛音,一种是抛弓弓法。人工泛音是以下行音阶的形式出现的,是一个过渡性的连接句,速度上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处理,一种是按乐谱标明的渐慢演奏,这样更符合古典作品主题再现前作渐慢处理的习惯;另一种是不渐慢,保持原速演奏,这样听上去更加紧凑流畅,一气呵成,演奏者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抛弓(Ricochet)出现在160-161小节和乐曲最后的结束句中。虽然两处都是同样的三音抛弓,但两处抛弓在性格上是有区别的。前面两小节抛弓除了具有欢快、活泼的性格,其力度上由弱到强的变化使之带有诙谐的色彩。而结束句中的抛弓除了具有作曲家标明的Piu vivo(更活泼)的基本性格外,还担负着结束全曲的重任。因而,这里的抛弓在演奏时要尽量加大弓杆对琴弦的敲击力度,使奏出的音符具有震撼力;速度上可采用加快的方法使节奏更加积极紧凑,这样,我们就能拥有一个令人振奋的辉煌结尾。 Banjo and Fiddle Was written and published in 1945 by American violinist William Kroll. It is his best-known work. Kroll was born in […]